常见问题
连载二:丝绸宏观环境分析——《中国丝绸消费白皮书(2021)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03 21:02:06

  丝绸制成品产业链较长,且与传统农业与纺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对外贸易创汇、文化类消费品创新紧密相关,近年来备受国家及各级组织的重视。“符合环保要求的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桑柞茧丝、彩色棉花、彩色桑茧丝类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与产品”被列入纺织业鼓励类,为丝绸制成品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依据与扶持力量。

  丝绸产品作为纺织品与消费品的分支之一,其生产与消费受到国家法律和法规相关约束。近年来,在国家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战略背景与家纺服饰行业乱象偶生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于纺织产品安全,尤其是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安全倍加重视。

  在生产端,通过修正《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规定了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服用、装饰用和家用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实施与监督;通过颁布专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在婴幼儿纺织品原归属于的纺织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化学物质含量、燃烧性能等各项安全要求。

  在消费端,通过与时俱进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年修正)》,进一步保护消费者与企业的正常权益,为中国丝绸消费市场营造了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一定要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销售。

  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商标管理,制止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全部替代旧行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产品分为A、B、C三类,婴幼儿用品应符合A类产品的技术方面的要求,非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应符合B类产品的技术方面的要求,非非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应符合C类产品的技术要求。

  废止旧行2010年5月31日发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和公序良俗。

  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应当真实准确,不得作虚假宣传和虚假表示。

  设置两年实施过渡期, 2018年6月1日起,市场上所有相关这类的产品需符合该标准要求

  国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

  相关政策包括《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蚕桑丝绸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体现出国家对于丝绸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格外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丝绸产业配合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战略需求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现代化生产模式、设计生产配适消费升级市场需求的中高端产品,合力打造中国丝绸品牌。

  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带领企业使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方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上的水准,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将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

  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改善营商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实现消费品工业更稳定、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确保消费品质量安全,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夯实消费品工业发展根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将丝绸作为弘扬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等民间传统文化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的对象,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消费品转型升级。

  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注重设计创新,融合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创意设计,开发时尚化、个性化产品。

  调整产业体系,优化东中西区域布局、巩固蚕桑生产,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研发创新,增加供给品种、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中国丝绸品牌意识,培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丝绸品牌、开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提升行业绿色生产水平、加强对丝绸文化的保护开发。

  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层次地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创作生产传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

  到2020年,规模化集约化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0%以上;基地种桑养蚕机械普及率和茧丝等级显著优于其他产地;丝绸产品质量提升,出口竞争力增强;茧丝绸产业对农民就业、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显著地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

  促进消费品工业提质升级。制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推动轻工纺织等行业的创新产品发布。培育壮大个性化定制企业和平台,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持续开展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试点示范工作,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促进消费升级。

  建立智能化纺纱工厂,采用智能化、连续化纺纱成套装备(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及数控单机及喷气涡流纺、高速转杯纺等短流程先进纺纱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采用高速数控无梭织机、自动穿经机、全成形电脑横机、高速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新型数控装备,生产高支、高密、提花等高档机织、针织纺织品。

  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

  到2025年,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20%以上,形成一批桑园面积达10万亩以上的重点蚕桑生产基地。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鲜茧产量在中国桑蚕鲜茧总产量中的占比达10%左右。形成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缫丝、织绸工厂和国际化大型骨干企业,缫丝综合能耗降低50%、劳动生产率提高30%。种桑养蚕和丝绸工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水准不断提高,丝绸文化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通过探索“机器换人”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通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培育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通过“东绸西移”工程推动产业经济协调发展;通过茧丝绸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丝绸产品高端化;通过加强自主品牌、电商等新渠道建设与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构建竞争新优势;通过加强非遗保护、技艺创新、文旅融合坚定产业文化自信;通过发挥蚕桑丝绸产业兴农、富农、强农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合理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在国际,作为生丝出口大国,中国主导制定了ISO在丝绸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生丝疵点条干电子检测试验方法》,为世界丝绸开展生丝质量电子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在国内,中国建立了包括GB/T-1797-2008《生丝》、GB/T 18132-2016《丝绸服装》、GB/T 35258-2017 《宋锦》等不同丝绸制成品及不同丝绸织造技艺的标准,以稳固与提高丝绸生产技术门槛,规范丝绸产业产品工艺水平,推动中国丝绸产业的科学与高质量发展。

  生丝的品质,根据受检生丝的品质技术指标和外观质量的综合成绩,分为6A、5A、4A、3A、2A、A级和级外品。

  规定了蚕丝被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等。

  规定了采用电容、光电、多锭的生丝电子检测设备对表征生丝质量的疵点、条干不匀检测的试验方法,并规定了试验的检测原理、对测试仪器要求、疵点分类与计算、试验条件和参数设置、试验程序等通用要求和特殊要求。

  丝绸眼罩的内在质量考核项目为纤维含量允差、色牢度和遮光性。外观质量考核项目为色差、规格偏差、外观疵点、缝制工艺。

  规定了桑蚕丝织物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适用于评定各类服用的练白、染色(色织)、印花纯桑蚕丝织物、桑蚕丝与其他纱线交织丝织物的品质。

  各部位熨烫平服、整洁、无烫黄、水渍及亮光。使用粘合衬部位不允许有脱胶、渗胶、起皱、起泡及沾胶。

  各部位面料的色差不低于4级,覆衬布所造成的色差不低于3-4级(特殊设计除外)。

  相较旧行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分为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并提高了对密度偏差率的要求等。

  宋锦要求包括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包括质量偏差率、密度偏差率、断裂强力、纤维含量允差、色牢度等五项。外观质量包括色差(与标样对比)、幅宽偏差率、外观疵点等3项。

  蜀锦要求包括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包括质量偏差率、密度偏差率、断裂强力、纤维含量允差、色牢度、干洗尺寸变化率等六项。外观质量包括色差(与标样对比)、幅宽偏差率、外观疵点等3项。

  丝绸床上用品的要求分为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和工艺质量三部分内容。内在质量要求包括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断裂强力、纰裂程度、起球性能、水洗尺寸变化率、干洗尺寸变化率、染色牢度(耐皂洗、耐干洗、耐水、耐汗渍、耐摩擦和耐热压)等项目。外观质量包括规格尺寸偏差率、纬斜、花斜、色花、色差和外观疵点。工艺质量包括图案质量、缝针质量、绗缝质量、绣花质量和缝纫质量等。

  规定了丝绸围巾、披肩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相较旧行标准调整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调整了色牢度指标水平,增加了耐热压色牢度等。

  苏绣的要求分为基本安全性能、内在质量、外观质量。观赏品的内在质量包括纤维含量允差、底料断裂强力、蠕变伸长度、色牢度等四项。实用品的内在质量包括纤维含量允差、尺寸变化率、断裂强力、撕破强力,纰裂程度、色牢度等六项。观赏品和实用品外观质量包括色差(与确认样对比)、规格尺寸允许偏差、外观疵点、缝制质量等四项。

  我国政府极为重视丝绸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各级部门分工协作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丰富内销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经过与集中产区省市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于1981年成立中国丝绸公司。成立丝绸公司,是对丝绸管理体制的一大改革,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中国丝绸公司为经营管理茧丝绸的企、事业单位,负责经营管理全国丝绸生产及购销业务。公司执行当时的纺织工业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供销合作总社的茧丝绸产供销业务和行政管理职权,由三部一社及其系统所属茧丝绸企、事业单位及管理机构合并组成。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丝绸公司,原有的各项工作,分别由当时的纺织部、商业部、经贸部承担。1996年由原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在原国家经贸委内设立协调小组办公室,其通过统筹规划中国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有针对性地调控对外贸易等工作的落实,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丝绸产业发展水平逐步的提升。

  现如今,经过机构改革后,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其中,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作为直接对口丝绸产业的政府机构,近年来在协调产业链布局、助力品牌建设、通过收放储备调控生丝价格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通过设立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举办“中国丝绸整体宣传活动”与各类评奖选优等活动,促进着桑蚕农业与丝绸加工业前沿技术突破,新品种、新花样创新、助力着丝绸产业头部企业面向国内外宣传特色产品、打造中国及全球丝绸知名品牌。

  国内服饰行业的主管部门之一,主要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实施行业管理,参与行业体制改革、技术进步、质量管理等工作。

  隶属于商务部,国内服饰行业进出口业务、特许经营业务的主管部门,其内设机构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负责调控整个丝绸行业的发展。

  负责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商品价格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承担茧丝绸协调工作。

  作为国家级丝绸质量法定检验机构,主要负责承担国家指定的丝绸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优质产品的评选和复查检验;承担全国重要丝绸新产品投产的鉴定检验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承担丝绸产品因质量而争议的仲裁检验;研究开发丝绸产品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承担或参与丝绸产品国家标准、专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有关标准的试验验证工作。

  中国丝绸产业有着较为丰富与细分的行业组织,以中国企业为基础,促进着国内外丝绸生产与消费的经济、技术友好往来,为中国丝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性地贡献着力量。

  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及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是中国丝绸产业极具权威性与专业性的三大行业组织,其管理着丝绸的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及消费品内销领域,在共同协作努力下,为中国丝绸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通过甄选与培育“丝绸行业优秀品牌”、搭建“丝绸中国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丝绸品质消费月”等活动,为中国丝绸标杆品牌提供着支持与宣传,为丝绸产业提供着学习样本,为中国丝绸品牌形象整体提升提供着强大助力。

  1990年成立,由从事纺织品、丝绸用品、安全健康防护用品、户外用品、夏凉用品等生产、流通业、相关服务业及科研教学活动等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受政府委托承担行业管理工作,提供大量决策建议,参加行业许多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与国际丝绸组织机构开展广泛联系与交流,积极促进中外丝绸经济与技术合作,架起中外丝绸企业沟通的桥梁。

  成立于1988年10月18日,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中国乃至全球纺织服装进出口行业最大的全国性中介组织。

  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尽量完善各种功能机构,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努力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各项工作,为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促进中国服装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服装行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为政府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并承办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为区域内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加强会员交流与合作。

  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均表现出对于丝绸产业链整体发展与丝绸消费品的较强关注与较大支持,通过出台指导政策、规划产业布局、鼓励产业共建、积极评奖选优等,为合力丝绸产业的有序发展、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丝绸消费品的品牌化提供了较强发展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6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GDP均稳定在6.1%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GDP总量为1016.0千亿元,增速同比增长2.3%。预测2021年宏观经济将恢复稳定增长态势,GDP总量达1088.1千亿元,增速回弹至6.50%,未来五年,随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张,GDP增速有望稳定在6%-6.5%,2025年GDP将增长至1384.1千亿元。丝绸消费与农业、制造业、消费市场均紧密相关,呈现出与中国国情国力同向相关的特点,连年高速增长的GDP与后疫情时代向好的经济复苏态势,将促进丝绸整体行业(生产制造+成品消费)展现较好发展趋势。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上涨,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同比增长放缓,达4.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2.1%;未来,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有望回升、稳定至8.44%,2025年预计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48260元,体现出中国民众消费基础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其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促进着普遍定位中高端的丝绸产品需求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图表72016-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2021-2025年预测(单位:人民币元)

  近年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律管控下,中国通货水平基本稳定,2014至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1%以内的小幅度变化,体现出较为稳定的消费能力水平,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经济短暂停滞发展,居民消费指数出现较高于近五年的波动,为105.5,在丝绸消费体现为需求缩紧,同时结合上游丝绸原料面料供应商的暂时停产停工,给丝绸企业运转提出一定挑战,但预计未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恢复历年稳定水平,丝绸消费市场有望呈现出价格水平稳定的利好态势。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积极布局新兴技术产业,加强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和网民数量,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数字化与网络化正重塑着丝绸生产与消费态势,通过丝绸原料及织染制成生产端的降本增效与成品消费端的新零售模式,为之创造着可持续的新经济价值。

  生产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中国纺织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生产环节中通过实时数据检测与参数调优不断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通过机器智能化生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艺效率;通过建立供应链网络平台,便捷上游生丝、面料供应商与下游服装及其他丝绸制成品企业开展交易,从而提高丝绸生产端对于消费端的柔性响应能力。

  消费端: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推动着丝绸制成品营销渠道拓宽、营销所触达消费者数量增多,并可以通过获得更多维度的市场数据从而不断完善营销策略、实现精准营销。

  宏观经济环境对丝绸产业影响较大,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作为可选型消费品的丝绸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需求市场,国家产业体系整体转型升级带动丝绸终端制造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为丝绸成品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同步提升提供助力。

  在中国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提升的宏观背景推动下,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期,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升级,在丝绸消费市场上主要体现为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心理升级。

  消费结构升级体现为消费者对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支付占比提升。2009年至2019年,中国全国居民恩格斯系数保持连续十年下降,2020年,宏观经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恩格斯系数略有上升,中国居民生存性必需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不断减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明显加快。

  消费心理升级体现为消费者对于外观审美颜值、功能性价值及精神附加价值的需求水平提升。

  外观审美颜值方面的需求可延展为花色多样性、设计个性化、样式独特性创新性等细分需求。外观审美颜值提升是消费升级必然产生的需求之一,消费品从具有特定功能性产品转变为消费者个人社会形象的客观延伸存在,消费者呈现出保留原有功能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外观审美颜值需求的特征,这指导着丝绸相关企业需时时保持图案纹样的创新性、提高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理解力与响应能力,提高丝绸制成品的外观颜值。

  功能性价值的需求可延展为保健性、耐用性、用途多样性等细分需求。追求功能性价值的产生是消费市场上“理性消费”与“实用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消费者希望产品能够应用在多元化的场景中,并具有一个或多个独特且优异的性能,这指导着丝绸相关企业积极通过面料创新等方式提高丝绸产品的耐用性,并在营销时注重对丝绸产品的保健性、丝绸文创等产品的自用与送礼等多样化使用场景进行重点宣传。

  精神附加价值方面的需求可延展为品味格调、文化内涵、绿色环保等细分需求。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伦理观念与国际现代环保理念的熏陶,中国消费者更趋向于选择带有“天然、环保”属性的产品,这指导着丝绸相关企业注重生产制造环节(尤其是印染环节)的清洁化以及在品牌定位与营销推广时突出丝绸的天然材质属性与环保工艺。在文化内涵与品味格调方面,随着中国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与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其更关注中高端价位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及其所彰显的品位,这指导着丝绸相关企业在生产与营销时,在保障产品性价比的同时巧于利用中国丝绸所适用的吉祥如意等美好花饰意象、特殊技艺等来突出展现别具风情与韵味的东方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丝绸作为价格相对较高的可选消费品,在现代传播手段与信息展示平台的日趋丰富化的背景下,其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

  不同性质的购买行为决策因素不同:作为自用消费品购买时,丝绸消费者普遍关注丝绸产品的设计感、打理难易度、价格等不同维度要素;作为赠与亲朋好友的礼品购买时,丝绸消费者则更关注丝绸产品的文化历史内涵、制作包装精美程度等不同维度要素。

  不同品类的购买行为购买季节性不同:不同品类丝绸消费品的畅销季节不同,对于丝绸服装而言,春夏更流行轻薄、柔软质地的服饰,是丝绸服装较为畅销的季节,对于丝绸家纺而言,冬季是婚嫁、春节等重要时节点所在季节,人们选购婚被、筹买家庭用品最为频繁,是丝绸家纺较为畅销的季节,而对于丝绸文创等产品,则没有较明显的购买季节性。

  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体验营销等创新理念的普及,丝绸消费场景正呈现着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双向交互,以商家(借助大V、KOL、KOC等有在各平台有较强影响力的账号)主动分享产品、使用体验、穿搭配饰等其他信息,引发用户讨论与再分享为主要形式。

  双向交互,以商家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向用户分享产品信息、品牌历史、穿搭体验等信息,并实时参与用户的讨论、解答用户问题为主要形式。

  同时面向现有受众与潜在受众,通过交流产品及品牌各方面信息,加强用户对品牌及产品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引发购买欲望。

  传统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基本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丝绸企业可通过建立线上自营门店售卖产品的形式直接对接现有受众,向其直观地展示产品价格等信息,为其提供跨区域的产品配送服务,满足其较为强烈的购买需求。

  而社交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的快速扩张正在为丝绸企业与更多潜在受众形成双向交流、精准挖掘、捕捉、引发其消费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丝绸企业可将带货达人作为其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介,带货达人可用个性化、多维度地分享丝绸消费品使用体验等形式触达更垂直的潜在受众,实现供需匹配、精准营销;而在微信等熟人社交平台,可通过官方商城小程序、微信群、销售人员一对一推广等形式,捕捉更细颗粒度的消费需求,提升他们的品牌忠诚度与需求频次。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分享丝绸文化与保养知识、售卖产品、产品定制等形式,增进其对于品牌的情感认知及对于产品的理性认知。

  线下场景:丝绸展示场景的日趋丰富促进着消费需求覆盖群体的扩大与需求频次的提高

  在专卖店、连锁店、旅游店、工厂店等传统丝绸线下渠道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具有现代化营销理念的生活方式店等新兴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着集聚多样式多品种的丝绸产品展示与体验空间;同时丝绸企业也正通过在交易展会、博物馆等非独立品牌场景进行产品展示与企业品牌输出。

  丝绸品牌的附加价值与产品设计价值对于服装服饰类丝绸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日渐丰富的国内外设计创意资源能够助推中国丝绸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差异度,树立具有辨识度的自有品牌形象。

  随着与丝绸相关的各种传统技艺陆续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丝绸传承人及传统丝绸技艺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所代表的传统丝织技艺普遍承载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与设计巧思,与博物馆、知名企业通过展览体验设计、文创产品及礼品艺术品打造等形式展开合作,为之提供更具民族文化风情与设计感的技艺与品牌资源,使丝绸非遗品牌与丝绸企业品牌产生叠加效益,吸引更广范围民众的注意与兴趣。

  随着社会层面上整体消费升级、全面文化意识提升与行业内部运用新技术及巧妙设计植入文化要素的能力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文创人才数量与质量双双提升,年轻消费群体对于文创与国潮产品的消费意愿大幅提高,故宫、沈阳博物馆等老品牌老字号推出凝聚着工匠精神、文化底蕴与现代创意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新媒体营销渠道进行展示焕发了新生;这给中国丝绸品牌广纳文化创意设计人才,通过打造自身文创产品或与老字号等文创品牌联名组合产品形成礼盒等形式提高自身品牌的文化属性与宣传力度提供较强助力。

  在中国国家地位日益提升及丝绸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丝绸品牌在国际市场逐渐打响了知名度,中国丝绸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面料展、时装博览会等,从而接触到更多国际时尚资源,使其能够从理念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建立等不同维度开展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借助国际时尚设计资源,中国可以与国际时尚服装/服饰奢侈品品牌构建联系,以此加深对其原料需求的了解,从而在国际供应市场中提高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

  社会环境的变化正重塑着丝绸消费市场,民众消费结构与消费心理的升级推动着丝绸需求市场扩张,国内外设计资源与丝绸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推动着丝绸产品的文化融合与设计创新,拥有符合新消费需求特征的中高端丝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将成为未来丝绸企业捕获当代丝绸消费者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于纺织行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推动,中国纺织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在高技术机械装备上仍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

  2021年9月14日,中国发布了《“十四五”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表明未来五年要在纺织技术装备、国产纺织装备应用等三个目标上攻关,攻关国产高技术纺织机械,推动中国纺织机械、纺织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质增效。

  自动缫丝是指用机械运动代替立缫的手工操作(如索绪、理绪、添绪、除蛹和拾落绪茧等),并自动控制生丝纤度的缫丝方法。中国自动缫丝机在21世纪早期便实现了普及,由2000年的20.5%上升到2005年的80%,但在全国各省间分布并不均衡,桑蚕养殖及缫丝大省普及率较高,广西省目前(2021年)自动缫丝机普及率已达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数码印花技术是指通过输入计算机的图像(包括CAD设计、扫描、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直接传输到数码喷墨印花机,然后以喷墨打印方式直接在各种面料品上形成图案的一种印染方式,因其在混色印花速度及颜色准确性上稍逊于传统印花的专色印花,未实现对传统印花的完全替代,2018和2019年,中国数码喷墨印花产量约15亿米和19亿米,占印花布总量的9%和11%。根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国内数码喷墨印花产量达47亿米左右,约占国内印花总量的29%,未来,随着数码印花设备及墨水成本的逐渐下降,数码印花渗透率将进一步增加。

  目前,中国制丝加工装备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自动缫丝机、无梭织机、机器彩板机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部分关键零件仍与国际产品有一定差距,如自动缫丝机,机身基本为国产产品,但提花龙头仍对意大利进口产品有一定依赖性。

  中国面料印染则以数码印染为主,其中部分头部企业已经率先突破了领先国际的双面数码印染技术。数码印花技术突破了传统印花对于花回、颜色数量、设备空间、设备水平等要求限制,大幅度地简化了传统印花的复杂过程,使之更加适应于现代丝绸生产端控制劳动力、设备及相关成本与清洁生产需求、制造端丰富花样的小批量个性化设计需求与消费端短、平、快的服饰、家纺产品需求,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平均2-3年便可实现设备推新与技术稳定性的提高。

  缫丝及印染机械装备及纺织印染水平决定着制成丝绸的成本及丝绸制成品的手感、纹路、花样等要素,而手感、价格、花样创新性等要素直接决定着消费者所感知到的丝绸消费品的产品价值。

  目前中国的纺织工业在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仍有提升空间,使得中国丝绸制成品在响应潮流水平、还原展现传统丝绸工艺上仍存在缺憾之处,一定程度限制着中国丝绸品牌在国际消费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双面印花工艺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突破了丝绸印染中面料渗透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数字化精准对色替代了人工调色,能够制成色彩精准、层次丰富的精美丝绸产品,广泛受到国际高端时尚女装、饰品企业的青睐,有望迭代现有单面数码印花技术,成为未来国际丝绸消费领域中国产品的标志性技术。

  丝绸产业链长涉及行业跨度大,上游可至养蚕农业,下游可至服装/服饰及家纺行业,且下业具有一定时尚性质,需上游具备较为敏捷的流行设计理念捕捉与响应能力,这必定要求着丝绸产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逐步的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协作运转能力。目前已有部分头部丝绸企业通过打造丝绸设计与智能制造一体化平台以及丝绸原料贸易平台等来统一协调生产制造、市场推广、消费者行为捕捉,以此来逐步的提升与上下游信息交互的效率与能力。预计未来,随着产业转型趋势与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打通全产业链条的信息交互系统技术将成为丝绸产业的重要技术趋势与发展动力。

  丝绸制造技术发展制约着丝绸制成品的成本、样式与质量,中国丝绸技术整体环境良好,在政府的支持与丝绸头部企业的努力下,近年来丝绸产业装备正加速实现着国产化与高端化,为控制成品价格,提高丝绸消费品工艺水平、花样丰富度等附加价值做出有利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