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之起源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02 10:46:40

  人类历史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战火纷飞。强大的匈奴统辖河西走廊,在中国北方控制西域诸国,与中原汉王朝争斗不息。

  公元前2世纪初,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渐盛,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遣特使张骞出使曾今被匈奴逐出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计划联合西域诸国打击威胁大汉边境安全的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经历了十三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派往西域的首个使团。

  公元前119年,时任中郎将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使团先后到达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历史性凿空,由此开辟了前无古人、真正意义上的的丝绸之路。为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大量商人,政府配给货物,让他们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一时期,丝绸贸易成为这条古商道上的主要物资。活跃在这条古商道上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大部分迅速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丝绸之路商道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这条跨越万里关山,实现东西方沟通交流的古丝绸之路开始步入繁荣时代。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后,大汉帝国倾国力向西拓展,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快速地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地在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涌现、交通,贸易沟通也变得规则、有序。

  在古代世界,除了丝绸,瓷器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甚至中国的英文译名叫瓷器“China”,那么为什么这条纵贯欧亚的纽带被称为“丝绸”之路而不是“瓷器”之路?

  简单说,主要是因为丝绸的出现要比瓷器早得多。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公元前10世纪西征犬戎,从长安出发,经陇西、兰州、张掖、居延海远至葱岭、中亚一带,每到一处都以丝绸、铜器、贝币馈赠各部落酋长。也就是说丝绸公元前十世纪已传到了西域,而瓷器最早是在唐代。

  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西汉时,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精美,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6至3世纪,中国的丝织已远销阿尔泰地区、西亚至希腊。西方考古学家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石刻和出土陶器、绘画中,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西方学者觉得,希腊艺术中雕塑女神所穿的衣服就是柔软精细的中国丝绸。

  丝绸起源于中国,并以其华丽而轻薄的特点征服了全世界,西方上层都已拥有中国丝织品为荣耀。罗马贵族曾以拥有丝绸为荣甚至不惜为丝绸而战。

  罗马人第一次见识到丝绸的美丽是在公元前53年与安息人的战争中。据说安息人在太阳高照的正午时分展开了一面丝绸旗帜,罗马军队顿时眼花缭乱,阵脚大乱,导致最终的战败。罗马人为此大为困惑,后来千方百计地了解到,这种光彩夺目的东西就是丝绸。从此以其神秘的力量令罗马人痴迷不已。后来,罗马也正是因为美丽的丝绸和中华文明发生了联系。

  安息人手中的那面丝绸彩旗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西方史籍中的“帕提亚”,在今天的伊朗;条支在地中海东岸,也就是塞琉古王国在地中海所建的安条克城。安息国为了可以垄断和汉朝的丝绸贸易,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在这个千年历史进程中,不仅是中国汉唐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推开世界之门后与其他文明互动最活跃的时代。西方学者觉得,丝绸之路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2000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

  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几乎是古代整个文明世界,沟通古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和中世纪儒家、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促进中古时期人类社会农耕、游牧及渔猎、商贸、海洋等主要经济形态的交互关系,是人类社会全球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概括起来,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四大发明”传向世界。造纸、指南针、火药及活字印刷“四大发明”是人们熟知的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这四种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这些发明经丝绸之路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时空,从人类社会生活史即物质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三大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比之造纸、指南针、火药及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同样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三大发明作为中国特有的文明成果,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慢慢的变多的人所喜爱,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形成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中国风”,具有独特鲜明的象征中国文化的“三大符号”。

  二是沟通传播了佛教和阿拉伯文明。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占主流地位的儒学相互交流、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化佛教。这是中国本土文化第一次成功地以和平、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融汇外来文化,这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深远的贡献。

  历史上阿拉伯人建立的事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即中国史书中的“大食国”,最强盛时其东部疆域抵达唐朝西部边境葱岭。阿拉伯帝国鼎盛时的科学、文化取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教传入中国,阿拉伯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开始被中国人了解。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三是促生了东亚儒家文化圈。从秦汉时期开始,儒家学说随着中国东部地区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海陆交通的开通和人员往来及经贸、文化交流的开展,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发展成为官方学说。通过以中国中原朝廷为宗主国的宗藩关系,建立起册封、朝贡、历法、礼法、科举等制度,维系以使用汉字文言文为官方文字、以皇帝年号纪年和使用农历(又称夏历、阴历)、以稻作农耕为主的生产结构和稻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在服饰、建筑、茶药、婚丧礼俗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文化圈。其地域范围最重要的包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朝鲜半岛(朝鲜、韩国)、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越南、新加坡等地,与基督教文化圈、教文化圈形成全球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并以其独特的东方特质和无穷魅力屹立于世,在人类文明版图上光耀世界东方。虽然近代这个文化圈被西方文明冲击而形神涣散、逐渐式微,但其基本的文化观念和礼仪习俗任旧存在。这是古代东亚丝绸之路对地区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四是推动中国走向汉唐盛世。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各部族通过春秋战国的兼并实现了民族融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对应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就会发现中原王朝强盛实现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正好是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与周边及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兴盛的时期。实现中原王朝主导下的民族融合和拓疆纳土,完成汉文化为主体的海纳百川、交流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成为幅员辽阔的东方大国,而且吸纳周边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吐故纳新,成为富有东方特色的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大国,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从不间断的文明体系。丝绸之路的兴衰起伏,实际上同时也是中原王朝汉族为主的农耕文明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游牧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其最大结果就是实现了中原加边疆的辽阔中国版图和汉族华夏文明为核心、融汇周边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

  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唐朝,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唐政府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不少地方设富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在唐朝的太学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在政府机构也有外国人供职,许多外商在长安长期居住,经营店铺。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五是开启了人类世界全球化。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域人类的相互交往,增进了彼此了解,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农耕、游牧等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人类世界的全球化。

  丝绸之路在输出优秀先进文明成就的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周边和外来文明成果。这种文明交流具有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特征,对人类发展繁荣具有至深至远的意义和影响。“一带一路”正是这一模式的继承和发展,预示着崛起的中国将回到世界的舞台,担当人类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