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告
21世纪海丝国际研讨会上的中国“好声音”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08 09:56:37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11至12日在福建泉州召开。海内外多国专家和学者都表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国际合作思路,必将增进区域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研讨会上也频现各国好声音,为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与合作出谋划策。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12日在福建泉州表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建设“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了条件。

  指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一年多年,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相互连通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广泛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

  屏蔽此推广内容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中国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上要弘扬海上丝路精神,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尤其需要真诚相待、坦诚相见、求同存异。蒋建国表示,祖先们通过在海洋上开辟丝路,将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启各国交往的大门,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弘扬丝路精神,激发合作共赢,这是中国表现出的诚意,需要各国以及国内各方面共同参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开放包容的心态才符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张军扩表示,若要务实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首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反对封闭,顺应信息化一体化趋势,求同存异。其次,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现实利益和需要,确保合作共赢目标。再次,统筹考虑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一带一路”构成完整的区域合作框架,推进沿线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赵晋平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首先,缺乏一个比较大的、高水平的区域一体化框架。其次,这个区域有很多国家的市场在区域外,比如欧盟、美国、日本,它的内部贸易比例相比来说较低,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第三,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贸易便利化的合作明显不足,对这一地区的贸易投资合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第四,这一区域的整体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商务部副部长高燕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引导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带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深化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等海洋产业合作,促进海上资源共同开发,最终形成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

  福建省党委书记尤权指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尤权表示,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发展区域,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过程中,将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采取加强相互连通建设、深化多元贸易往来、积极地推进海洋合作、推动人文密切交流等举措,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历史旧景的再现,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文化、友谊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互惠,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相互连通、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一起发展、共同繁荣。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媒体的共同责任,就是搭起一条“心的丝路”,让它成为沿途国家的和平之锚、繁荣之桨和幸福之帆。讲好丝绸之路的现代故事,推动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心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媒体人应做到三个“讲清楚”、三个“E”。

  首先,讲清楚海上丝路秉持的和平属性,从历史到现实,讲清楚海上丝绸之路凝聚的和平、包容、文明互鉴的宝贵精神,这是媒体人的共同责任;其次,要讲清楚海上丝路创造的共同机遇,媒体人有责任、有义务真实生动地报道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及主要城市的合作发展,促进各国以创新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后讲清楚海上丝路带来的文明互鉴,呈现五彩斑斓的色彩。

  卢新宁认为,媒体人应以三个“E”,推动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心路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一个“E”是eyes,目光。摒弃傲慢与偏见,以诚恳尊重讲述丝路故事。第二个“E”是extensiveness,延展。拒绝偏激和狭隘,以开放包容共铸丝路精神。第三个“E”是exchange,交流。告别画地为牢,以交流互动谋求文明共识。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表示,当世界变成地球村,海上丝绸之路就变成了利益、命运和责任的共同体。他指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媒体也应该成为加深各国友谊,凝聚共商、共建的力量。

  蔡名照指出,21世纪承载着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梦想,媒体则承担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义务。媒体应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者和推动者,起到加深各国友谊,凝聚共商、共建的力量。他建议在三方面入手:加大报道力度,传播丝路精神,传递正能量;创办海丝建设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创办金融、海运、旅游多样化和多语种信息产品;提供智力支持,面向国际社会设立一路一带研究基金,推进智库建设。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立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推动建立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指出,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合作共赢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张帆建议,研究学者要意识到这个历史课题拥有着巨大容量,着力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核心价值,着力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交往的历史,着力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跨文化、跨领域的成功经验,着力研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时代意义,推进建立多维度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开放合作理念,不断拓展彼此合作空间,有序引导海丝沿线国家包容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表示,应为“一带一路”汇聚正能量,夯实沿途各国心相连、路相通的民意基础。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夏春平提出四点建议:新闻媒体应发挥“公共外交”的独特作用,主动作为,更直接地面对外国公众,为实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应尊重传播规律,直接面对读者,积极回应外界关切,主动释疑解惑,构建积极有效的国际话语体系;应加强海内外媒体合作和交流,推动以文化交流为主要载体的民间交往,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把共建、共享、共赢、共荣的信息传递给各国人民;应充分尊重各国发展道路、政治制度、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的差异,重视各方的呼声和关切,相互信任、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科学论证和长远发展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表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一次发展性的历史机遇,机遇能不能化为现实,不能单靠中国的一厢情愿,需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一起努力。他相信,只要双方一同努力,共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样一个历史性机遇,就一定能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同三指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克服中国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稳步的增长质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宽广的道路。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陈琦指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为企业深化对外合作拓展了新的空间。他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石化已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升级改造产业链的愿望强烈。 (实习生 王普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