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服饰
对话梁绍基谈艺术织造:从“蚕我我蚕”到“溶熔之幻”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1 02:46:55

  在曩昔的三十多年里,艺术家梁绍基专心于在艺术与生物学、设备艺术与雕塑、新媒体以及行为艺术的交汇点上进行深化探究。他的发明继续环绕蚕进行,他养蚕、识蚕,梦蚕,化蚕,并以此讨论时刻、生命的体悟。

  但是,年近八旬的梁绍基以为,“艺术上不能只要数量的递加而无能量的改变”,他不期望自己的艺术过分娴熟而导致死板。他想再变一变,再进行一些试验,将方针聚集在生疏的玻璃原料上。

  1月13日,展览“梁绍基:溶熔之幻”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展览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2024年度“退火”项目,在上下两层展厅中,梁绍基企图提示玻璃这一物质在生成进程中迷幻的存在方式和其精力内在,借之折射生命、世界、前史、神话、社会在水火相克相生流变之光。关于新的探究,他说,“试验是发明的驱动器。艺术家探究新资料,不只是为了发明新的艺术方式语言,而是在猎奇地诘问,反思,发现其潜能——一种可能性之中取得自我解放。”

  梁绍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相较都市富贵中重视“声调”的老克勒,他反而是一位寓居山林的山人,在浙江天台山,养蚕,做艺术,做试验,过着简朴的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梁绍基结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被分配到浙江台州的一个纺织厂里做规划,触摸麻织造工艺,并被天然资料和民间工艺里的“原始气味”所感动,开端对纤维艺术进行考虑与探究。80年代,侨居巴黎的保加利亚闻名壁挂艺术家万曼(Maryn Varbanov)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我国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1986年,梁绍基进入我国美术学院的万曼壁挂研究所学习,得益于万曼的教导,让他坚决要走“织造”的路途。

  1990年代起,梁绍基单独寓居于浙江天台山山脚下,经过亲身养蚕,他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资料与物件之上。在梁绍基所树立的艺术语言中,蚕意味着生命和时刻,也是不相同文明的交点。他著作的中心主题始终是生命与逝世、天然与城市、前史与实际、时刻与空间之间的杂乱联系。

  2021年,梁绍基的个展“蚕我我蚕”在上海今世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一场颤动的展览,凭借一系列沉溺式设备、印象、拍摄及声响等著作,展览回忆了艺术家过往三十余年与“蚕”严密环绕的发明实践,梳理了艺术家与“蚕”共谋而成的“天然系列”著作,并呈现与生物学等范畴产生跨学科相关的新著作。

  《床天然系列 No.10》,1993,烧焦铜丝、丝、蚕茧,上海今世艺术博物收藏。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不过,回忆展谢暗地,梁绍基产生了一股远观30余年发明进程的激动。“奔八老年的我,何去何从?艺术上不能只要数量的递加而无能量的改变!”为此,梁绍基寻求的是艺术的改变,寻求一种生疏感,期望以此激起新的艺术创意。2023年,梁绍基来到姑苏吴文明博物馆,与艺术家杨诘苍一同举办了双人展“四两千斤”,将艺术著作隐于文物之中,让观众在寻觅其进程中产生对话。

  2024年1月13日,梁绍基个展“溶熔之幻”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展览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项目之一,也是该馆的2024年度首个重要展览。这一次,梁绍基挑选了对他来说生疏的玻璃作为发明资料,期望不断试验新的技能和概念,根究玻璃的不知道潜能。在他看来,水和火,自古以来被视为天然界中最根本的元素之一,它们不只是玻璃诞生的要害条件,更深入标志着生命的来源、革新和完结。在水火交错的杂乱进程中,一起发明、映射了一个充溢改变的世界。

  梁绍基,《倾天柱》,玻璃、立柱、水、铁、PVC镜面板,2023,拍摄:林维嘉 艺术家供图

  在玻璃博物馆的展厅里,随同以手机碎屏玻璃和传统琉璃原料制成的《平面地道》一体双面,一起织造出科技现代的网络和天然生命的网络,一场关于“幻”的旅程真实开端。在一反“天圆地方”的隐喻之下,名为《倾天柱》的大型设备从头谱写了《山海经》中关于“天柱”的幻想。著作《冰床》是其代表作《床/天然系列 No. 10》的再演绎,经过将传统蚕丝资料转化为工业化的水晶玻璃,玻璃在热熔状态下竟偶产生成了蚕丝一般天然的流迹,虚隐透莹。

  在一个炎赤色的展厅里,展厅旧址旧玻璃工厂墙壁上的前史痕迹被艺术家以一起的视角从头诠释,变形的旧炉排、炉门、炉体残件以及通红的火焰印象构成了《自熔》这一系列著作。这儿叙述着关于前史的变迁和消逝。

  拾级而上,进入2层的“城市”展厅空间。被玻璃掩盖的车体和随处可见的碎玻璃,再现了惨烈的事故现场,绿色的光纤穿越好像高速行驶的轨道,无不影响着观者的视觉。在这个看似停止的空间中,梁绍基约请观者在“后视”中寻觅前行的才智和方向,提示咱们在加快速度进行开展的今世日子中寻觅平衡点。

  梁绍基,《自熔》铸造琉璃,煤渣,印象,金属抓斗,臼及老厂旧墟,2023,拍摄:林秉亮 艺术家供图

  梁绍基,《后视》,废车、玻璃溶液、废玻璃、玻璃光纤,拍摄:林秉亮 艺术家供图

  在玻璃博物馆的展览开幕前夕,汹涌新闻采访了艺术家梁绍基,谈及其艺术发明背面的考虑,及对蚕丝、对玻璃等媒材的了解。

  汹涌新闻:从被分配到工厂从事与织造有关的作业,到在我国美院跟从万曼学习、进修,再到后来隐居山林中养蚕,并以蚕丝为前言进行发明,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一段绵长的成长史和对“织造”概念认知的改变?

  梁绍基:我说过一句话:艺术是艺术家生命遭受的成果。艺术便是艺术家的生命,艺术是呼吸。我重视的是生命的实质。我觉得“织造”的概念不只是针对某种资料内部结构或物与物的组合序列的生成运动进程而言的,广义上讲可指涉思维、举动、社会、事情、际遇之交集的联系。所以,我视水火溶熔为一种织造。

  关于我对织造概念的认知的改变,能够分几个阶段。首要,在上世纪60年代我刚跨出浙美附中学校后曾从事过工艺美术麻织造规划,于把弄民间工艺织物资料的中,我感到了其不只赋有大天然的气味和手艺温情,并且有令毕加索、马蒂斯神魂沉迷,现代艺术表现主义孜孜寻求的原始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触摸到包豪斯教育理念中的织物构成思维,尤其是1982至1983年赴欧美调查,归来后我产生了将雕塑的体量,绘画的颜色,修建的空间,织造的规划归纳起来的欲念,并开端做了试验。从1986-1989年,我回到我国丝绸之乡杭州,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学院万曼壁挂斫究所进行“软雕塑”的学习和发明,恩师万曼是一个保加利亚籍侨居法国巴黎的闻名的欧洲现代艺术壁挂的骁将之一,他勇于试验的精力和倡议壁挂发明的三原则——“资料,空间,概念”,深深影响了我。1986年我发明的麻竹结构著作《孙子兵法》当选了瑞士洛桑第13届世界现代艺术壁挂双年展,这也让我坚决了我的发明方向。

  1986年当选“洛桑第十三届世界现代壁挂双年展”的梁绍基著作《孙子兵法》,图片来源于今世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生物学成为新时代技能的三大主柱之一,多莉绵羊的呈现极大地鼓励我像科学家相同诘问“咱们从那里来,咱们到哪里去,咱们在干什么?”从此我跨过了民间织造,现代织造尚存的某些装饰性的软禁,以生命的观念去照顾“织造”,以蚕的整个生命进程为前言,从与天然互动为特征,在科学、设备、雕塑、多媒体、行为、概念临界点上的“天然系列”应运而生。从1989开端,我远离繁都,在浙江中部台州区域树立了自巳的发明试验室,养蚕、识蚕、梦蚕、化蚕,孜孜探究34年之久。

  汹涌新闻:这一次的展览,您尝试用玻璃这一资料来发明。可否谈一谈此次展览的来源?

  梁绍基:2016年,玻璃博物馆张馆长找到我,期望我参加一个玻璃博物馆的“退火”展览项目。2019年,我递交了玻璃试验的第一个计划“水之幻”。2021年,当上海今世艺术博物馆回忆性个展“蚕我我蚕”谢暗地,我产生了一股远观30余年发明进程的激动。奔八老年的我,何去何从?艺术上不能只要数量的递加而无能量的改变!此时,一束光穿透云层引领我进行玻璃艺术的新试验。玻璃的诞生,便是水和火的相克相生,相互交错。水和火,自古以来被视为天然界中最根本的元素之一,它们不只是玻璃诞生的要害条件,更深入标志着生命的来源、革新和完结。光是时刻、生命、存在、前史、社会、涅槃、溶熔的变幻。在认知‘光之道’的进程中,丝光和玻光邂逅了。

  梁绍基,《后视》(部分),废车、玻璃溶液、废玻璃、玻璃光纤,拍摄:林秉亮 艺术家供图

  梁绍基:万曼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试验精力。试验是发明的驱动器,是艺术家的猎奇心。此外,万曼为艺术孜孜不倦的献身精力,乃至他把自己的生命都献在异国他乡,这种世界主义精力变成了我人生的坐标。

  汹涌新闻:展览入口处的著作取名自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您是如何将自己的新作与古代绘画相相关的?

  梁绍基:这件设备著作由两部分所组成,一为抛弃的解放牌工业大卡车,巨大如山,但沾满了玻璃溶液和悬垂着玻璃碎片,半掩于草丛中。另一部分是于夜幕降临之时隐现于废车内壁的我国古代山水画经典之作——《溪山行旅图》,其似梦幻般闪辉着。著作隐喻着对我国风雨兼程的建造征程上天然生态环境被损坏的忧思和看护我国山水精力的眺望。

  其实我一切的发明都是对一终极问题的深思:存在和存在者,人和天然的联系,人类一起的命运,人地人神和人类文明终极诘问的考虑。不论是连绵蚕丝仍是玻璃,都化为一道度测世界天地万物和人世万千,人情冷暖,宕荡境遇,溶熔之幻水火二重天中生命毅力的光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