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服饰
一“丝”璀璨 穿越千年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05 18:52:40

  丝绸是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献给世界的礼物。除了祭祀与服饰,丝绸还曾经扮演过另一个角色——货币。在中国古代,丝绸作为货币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朝廷发放官员俸禄,还是战争期间支出军费,均能够正常的看到丝绸的身影。丝绸甚至还曾被用于借贷。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于欧亚大陆之间的商队相互之间进行交易时也使用丝绸结算,丝绸俨然成为一种通用货币。

  “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一蚕一丝,编织成一个古老且绵延至今的产业——丝绸。

  关于丝绸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有伏羲起源说、神农起源说,也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嫘祖养蚕说。

  最初,这精美华贵的织物只用于祭祀,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成为达官显贵们的宠儿,被穿在了身上。及至汉代,统治者劝民归农,奖励农桑,丝织业快速地发展,丝绸服饰逐渐普及开来。

  事实上,除了祭祀与服饰,丝绸还曾经扮演过另一个角色——货币。先秦时期《管子》一书中就有丝绸换谷物的记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曶鼎铭文中也有“匹马束丝”一说。后来的史料就更多了,比如武周如意元年“丝绸1匹=银币10文=铜币320文”,唐天宝年间“丝绸1匹=银币10文=铜币460文”。

  正所谓“货,财也,币,帛也”。在中国古代,丝绸作为货币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朝廷发放官员俸禄,还是战争期间支出军费,均能够正常的看到丝绸的身影。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介绍: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名将封常清就曾打开洛阳国库,将里面的锦帛作为军费,散发给6万市井之徒,组织军力防御叛军。到了宋代,丝织品更是硬通货,国库长年存有大量绢丝布匹。丝绸还曾被用于借贷。吐鲁番曾出土过一份唐代官司文件,上面记录了汉商李绍谨曾向胡商曹禄山借275匹“练”的经过。这“练”正是最高级的丝绸。

  有一种喜爱,可以跨越岁月的洗礼、突破地域性审美、超越年龄的界限,丝绸便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虽然近代史反复刻画了西方国家对丝绸的贪婪,但更早时期的典籍却对这华美的织品颇多微词。

  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当恺撒大帝身着丝绸袍服出现在剧院看台中央时,全场轰动了。从那一刻起,“丝绸之风”迅速席卷古罗马,丝质服装更成为贵族争相抢购的服饰。疯狂的迷恋与追捧推高了本就高昂的丝绸价格。据说,当时12两黄金才能买到1磅(约合9两)丝绸。

  当时,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思想家的警惕。比如,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就感叹:“我们每年在东方奢侈品上花费了大笔资金,一年内就有多达1亿塞斯特斯(古罗马货币单位)从罗马帝国流出,进入到边疆以外的东方贸易市场。”这笔支出相当于古罗马年铸造总币值的一半。为此,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穿丝绸。

  这惊艳世人的发明究竟是何时传入西方的?学界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它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传入希腊,迅速风靡,甚至连当时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身披一袭华美的中国丝织长袍。

  不过,真正让中国丝绸名扬天下的还得是丝绸之路,更准确的说法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西北丝绸之路。借由这条千年古道,丝绸这一东方珍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并成为古代欧亚大陆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据统计,从1580年到1590年,中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1636年达到6000担。清朝时中国对日本和欧洲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规模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在丝绸之路上又重演了。往来于欧亚大陆之间的商队,相互之间进行交易时,除使用黄金外,也可以用丝绸结算。此时的丝绸俨然成为一种通用货币。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为的不过就是绸子、瓶子和银子。其实,事实又何止如此。中国的四大发明及炼铁术等技术同样也作为来自神秘东方古国的“特产”走向了全球,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进程。

  据有关学者考证,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于公元4世纪起传入如今的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而活字印刷术发明不久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如今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文明的交流从来都是相互的。同样因为这条商路,印度的佛教、希腊的塑像艺术等传入了中国,如今我们熟悉的乐器如琵琶、锣、钹、腰鼓等,常吃的水果如葡萄、石榴、苹果、无花果等也传入了中原腹地……

  往事并不如烟。如今,丝绸早已褪去了奢侈品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一带一路”却穿越了时空,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芒。当沙漠的驼队为中欧班列所取代,当海上的怒浪拍打着远洋货轮的船身,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不急不缓,一如往常。(沈慧)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