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重走丝绸之路:“天汉”之城南充丝绸从这里走出国门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04 19:12:40

  汽车驶入陕西汉中,一股整洁静谧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重走丝绸之路”采访组走在城市街头,满眼可见丝绸之路的现代踪迹,透露着这座“天汉”之城的历史传承和地理位置。

  有关专家这样认为,南充丝绸在唐代已经雄冠全国,经蜀道运往汉中,再经西安运往中亚和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靓丽风景。南充的丝绸文化与历史积淀,与汉中形成相融和互补,成为推动两地经济和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有利于城市的勃兴和崛起。

  “好热哟,要注重喝水,谨防中暑。”在汉中市滨江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妈热情地向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她在街边摆了一个冷饮摊,一些游客即便不消费也能在这里歇脚纳凉。

  汉中是历史积淀丰厚的城市,这里高楼不多,但是绿树成荫,街面楼店在整洁规范之中处处残留着秦砖汉瓦的痕迹。汉中是一座工业密集的城市,拥有很多规模和产值出众的厂区,但是汉中人更加看重的却是这里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物产。

  拜将台位于汉中城东南角,是汉高祖刘邦拜将韩信时的授封之地。拜将台的梯形台身、台阶和扶栏,都呈现出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向导介绍,形象高大挺拔,右手端将印、左手执佩刀的韩信塑像是近年复建的,拜将台则保持了原貌。拜将台是汉中市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场内有座陈列馆,将汉中历史沿革和典籍分类陈列。整个陈列馆也全部按照汉风旧制建设,场面与细节均一丝不苟,仅此一处,足见汉中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最令汉中人骄傲的古代名人当属张骞。张骞系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历时数十年。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人们沿着他的足迹,频繁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逐渐形成连接东西、横跨亚欧大陆7000余公里的陆路交通线,而以中原丝织品为主的东西贸易在汉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如今,张骞的历史贡献慢慢的变成了汉中人珍贵的人文资源。从2016年起,汉中市投资65亿元,在城固县博望街打造占地5331亩的张骞文化产业园,在丝绸之路上建设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观光区和丝绸文化体验区。

  北有秦岭,南有巴山,蜿蜒汉水横穿平坝而过,千年汉水成就千年汉中。土地肥沃,特产富饶,汉中大米成为驰名全国的优质特产。汉中自古重视栽桑养蚕,经过千百年历史演进,至今汉中仍有两三个县有桑蚕聚集区。特别是城固县现有桑园面积3.6万亩,年产鲜茧120万公斤,境内蚕丝被、枕芯产品颇有特色,年产值达1.37亿元。

  近年来,汉中大力革故鼎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快苏陕合作“园中园”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发达地区合作交流,开创经贸交流新局面,提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的影响力与美誉度。特别是盘活、用好丝路文化资源和经贸优势,助推汉中发展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丝路明珠。

  “汉中在历史上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汉水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汉水向南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与四川相通,其中金牛道为官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为商道,南充与汉水的交通,主要由米仓道承担。汉水向北,有连云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荔枝道)穿越秦岭,抵达西安。因此,汉水是南充丝绸、茶叶往北运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中转地。此外,从嘉陵江水运转经汉水,也是南充丝绸北上至汉中的通道之一,只是水运较陆路运输更慢。

  “历史上汉水与南充的经贸联系较紧密,现在两座城市沟通交流的优势更明显。”采访中,汉中市有关专业的人介绍,南充位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又位于成渝经济圈的中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目前,西成高铁、兰渝铁路渐次开通,南充与汉中的交通更方便快捷,经贸合作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巨大。

  南充丝绸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形成的文化内涵,备受学界称道。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汉唐丝绸与秦岭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充丝绸是全国范围内延续5000余年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的丝绸种类,是由于南充湿润的地理天气特征情况和勤劳的人民造就的,也是有据可考的。

  梁中效介绍,桑蚕最早可能出于羌人。氐羌族人原居高原,后来向河谷平原迁移,四川盆地内最早出现桑蚕是最好的证明。据史料可考,先秦两汉时期,中原、关中、大西南等地最早出现桑蚕。当时南方为水乡之国,尚不具备桑蚕养殖的条件。大西南主要是四川盆地内的南充等地,桑蚕尤盛。

  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南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加上多种原因出现的北人南迁,桑蚕才被传播到江南。此时南充丝绸发展迅猛,技术一度领先。经过南北朝及隋朝的发展,丝绸产业在唐宋时期达到新的高度。有诗人用“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来形容当时丝绸业的盛况。当时,朝廷将南充地区的绸、绫、金、绢、丝等十余种产品定为常贡品。而由南充生产的果州花红绫还由长安输往日本,一时名扬海外,这种工艺在当时已达到罕见的高度。两宋时期,由于气候变寒,中原桑蚕消失,西南、江南桑蚕继续发展。元朝时候,江南丝绸渐渐超西南,但是南充丝绸仍一枝独秀。

  梁中效说,丝绸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物品,不仅能制衣,还一度充当钱币的功用。当时市面上常常把铜钱与丝绸作为等价物,用于市场交易。安史之乱时候,唐玄宗逃难至四川,当时跟随的军士斗志不佳,军心涣散。这时正好碰上往朝廷进贡的丝绸车队,唐玄宗当场将丝绸奖赏给士兵,士兵将丝绸送到市场上,就可以交换一切需要的物品。

  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琼波表示,南充与汉中同处秦巴山脉,三国文化和丝绸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可以打捆推进旅游开发,实现旅游线路延伸和优化,做大市场蛋糕;两地旅游业可以对流互访,寻找合作方式的契机

  汉中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养蚕历史悠远长久,从古至今,一直是全国生产优质原料茧的最佳适宜地之一。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曾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开拓者是汉中城固人张骞,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如今,在重走丝绸之路、体验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挖掘和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中,汉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张骞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而建,位于陕西城固县城以西三千米处的博望街道饶家营村。

  张骞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张骞墓申遗,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一个亮点,2013年2月1日前由中国和中亚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申遗文本,2013年6月接受联合国专家检查验收。2013年10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对张骞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验收评估。国际专家在现场对申遗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骞墓与陕西省其它六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承载和代表着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