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娱乐官网下载
Chinoiserie:欧洲眼中的中国形象
来源:欧宝体育官方app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11 18:45:21

  2005年3月5日,英国BBC调查了22个国家民众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用,其48%的意见认为中国在世界上起着积极影响。这个调查的最终结果在某一些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和期待。

  近年来,中国和英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当代中国展现给英国的却常常是丰富的多样性“中国形象”变得复杂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媒体对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以香港为代表的粤语文化,与近年来逐渐强势的大陆文化,两相对比,刷新了英国对中国的认识,也使得中国形象更加复杂。

  在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上面,18世纪“中国风”是一段很有启发的往事。那股潮流创造了一种艺术风格:“Chinoiserie”——它是法语“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这个词汇在18世纪中期被吸纳到英语中来,指代当时很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当地英国设计师和工匠大量地采用中国题材,比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来创造出新形象;特别有意思的,这种风格常常与当时洛可可,中世纪复古风格相结合。这种风格出现的背景就是当时大量中国和日本的瓷器、丝绸输入到英国和欧洲大陆。但是这种风格的鼎盛时期大概维持了从1750年到1765年的15年时间。

  Chioniserie并没有随着欧洲对中国的兴趣高潮的过去,完全消失到。相反,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慢慢的变多的西方人来到了中国,同时少数中国人来到西方,Chionsierie效应一直在延续着。Chinoiserie风格反映了是18、19世纪欧洲对遥远中国的想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出版了大量的早期欧洲传教士和外交官口述记录,则代表了他们对中国近距离的观察。这个观察的时段落在中国晚清民国时期。与此同时,广东和福建地区的劳工开始来到欧洲。

  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中国常常处在一个不对等的关系中。早期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传教士为主,他们是西方文化精英阶层;相反,来到欧洲的中国人,常常是社会底层的水手,劳工和厨师,他们所展示的中国是一个底层的中国,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意象有着距离。

  作为Chinoiserie风格的延续,我们在后代英国和欧洲的艺术能找到很多的例子。比如比利时漫画家Herge的《丁丁历险记》中丁丁在中国的历险部分,采取了当时旅比中国艺术家张充仁(1907-1998)的建议,创造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比如《蓝莲花》中,对中国房子,龙,街道等形象刻画,然后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些房子建筑,依然有着一点难以言明的陌生感。如果对照丰子恺《护生画集》中的漫画,其中的屋宇结构,Chioniserie下的房子,总是缺乏一种东方的柔性。

  与此同时,30年代中国一位艺术家也在英国生活,他的名字叫蒋彝(Chiang Yee,1903-1977)。也许这一个名字让大陆读者有点陌生,但是提到“可口可乐”一定很熟悉。据传,正是蒋彝后来从英国辗转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生活拮据之际,将coca-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等到了30美元的奖金。此人经历丰富,1928年、1929年、1930年分别出任安徽省芜湖、当涂,江西省九江县长,因为推行改革,得罪了当时省长熊式辉和地方派,1933年避难出走英伦,自费“观摩西方政治为将来之用”,1934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谋的中文教席,从此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自命为“哑行者”(The Silent Traveller)。他出国之后,一直在欧洲生活,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绘画,书法,诗歌的英文书籍,因为这些贡献,他在西方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不幸的是,1977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故乡的土地,不久就骑鹤西去。

  值得玩味的是,蒋彝先生对自身生前的英文作品,提出了一条不要翻译成中文的要求,使得他的作品在大陆从来就没出版过。他的作品最重要的包含《画集》系列(周游世界各地观画后的感想随笔),《中国书法》。

  与蒋彝先生形成对比,是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出身在基督教家庭,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英文学士学位,1921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2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林语堂先生的现代汉语功底不容置疑,同时与蒋彝先生相比,林语堂英文造诣要高出一筹,其中用英文撰写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1939),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作品,比如《东坡诗文选》,《幽梦影》,《板桥家书》,《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这些作品的翻译难度和价值应该说超越了蒋彝先生的系列作品。